写完一篇短文,站起来伸了个懒腰,准备关机睡觉。瞟了眼墙上的挂钟,发现时针早已过了零点。天哪,此刻已是2019年1月31日,我已正式步入“不惑之年”!想到这里,顿时没了睡意,有点兴奋,有点伤感,也有点恐慌。回首过去,百感交集,有收获,有伤痛,更有感恩;遥望未来,五味杂陈,有期待,有焦虑,更有惶惑。想到这里,我不由独自感慨:什么“四十不惑”!此刻的我,怎么比任何时候都要茫然?既然没有睡意,就索性坐下写点东西,算作40岁的生日感言。
走过的路十分不易,未来的路也不会轻松,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需要面对更多挑战,承担更多责任,精神上却少了原来的冲劲,身体上也没了原来的拼劲。所以,此刻的我没有雄心壮志,不会好高骛远,必须脚踏实地,只能埋头苦干,做好每件事,过好每一天,以期对得起教会,对得起家人,对得起自己。怎样达成这些目标?我突然想到几年前的座右铭——“活着,爱着,写着”。这句座右铭源于司汤达(Stendhal)的墓志铭——“活过,爱过,写过”,我希望自己抵达人生终点的时候,也能以“活过,爱过,写过”概括一生,所以就常以“活着,爱着,写着”勉励自己。今天,我要以曾经的座右铭重新鼓舞自己:好好地活,好好地爱,好好地写!
活 着
“我们若活着,是为主而活;若死了,是为主而死。所以我们或活或死,总是主的人。”(罗14∶8)
1979年1月31日,农历正月初四,我在陕北农村的一孔窑洞里出生,成为父亲的第一个儿子,祖父的第十个孙子。家里世代务农,但不忘读书,可以称得上“耕读世家”。民国初年,曾祖父成为家乡的第一批基督徒,并且带领包括高祖父在内的全家老小归向基督。我一直觉得,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是上帝给我特别的恩典!在村里读完小学,在镇上读完初中,我便回到农村,开始学习务农,种过地,放过羊,学过木匠……那时的我,已经准备以“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模式终老,上帝却突然呼召我传扬福音,牧养教会。自此,我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到10年的时间,上帝把我从田间推上讲台,从农村带到城市,从农民变成牧师。
1985年,人生的第一张照片
听到上帝呼召的那一刻,我就非常清楚,侍奉之路不会平坦,但我还是义无反顾地奉献了自己,因为我熟知一节经文:“我们若活着,是为主而活;若死了,是为主而死。所以我们或活或死,总是主的人。”(罗14∶8)40年的人生之路,20年的侍奉生涯,经历过大风大浪,感受过大起大落,体验过大喜大悲……回顾过去,感受最深的就是我是“主的人”,真实地经历了上帝不偏左右的引导,不离不弃的陪伴。2001年,未婚妻生病,治疗整整两年;2007年,母亲身患癌症,两年后辞世;2010年,岳父遭遇车祸,昏迷6个月后离去。接二连三的意外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但慈爱的上帝用他充满温柔的双手搀扶我一次次从悲痛中走了出来。这些经历让我对大卫的一个诗句有了感同身受的认知:“我若不信在活人之地得见耶和华的恩惠,就早已丧胆了。”(诗27∶13)
前面的路很长,可能还有许多不可预测的艰难,但我会继续靠着上帝的引领,纯朴地活着,认真地活着,乐观地活着,坚强地活着。著名教育家爱默生(R. W. Emerson)曾经说过:“人生的道德有三个标准:第一,要自己活下去;第二,让别人也活下去;第三,帮助别人活下来。”我要活着,但我不可能自私自利地活着,不会为了活着,就去伤害他人;我要活着,但我不可能奴颜婢膝地活着,不会为了活着,就去出卖尊严;我要活着,但我不可能醉生梦死地活着,不会为了活着,就去放弃信仰;我要活着,但我不可能稀里糊涂地活着,不会为了活着,就去背叛真理!
爱 着
“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林前13∶2)
我两、三岁时,家乡教会逐渐恢复活动。父亲信仰虔诚,熟读《圣经》,便被前辈推选为义工传道,后来读了神学,成为牧师。母亲本来不信基督,但被父亲的爱心感化,最终受洗归主,并担起家庭的重任,支持父亲读神学,服侍主。父母敬畏上帝,彼此相爱,为我和弟弟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家庭氛围。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陕北,经济还十分落后,穿衣吃饭都是问题。由于家境贫困,我和弟弟也是缺衣少食,但我们的童年整体上是幸福的、快乐的,因为父母给了我们足够的疼爱和关切:没有好饭吃,但父母会把家里最好的东西给我们吃,哪怕自己饿着肚子;没有好衣服穿,但母亲总会把我们破旧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让我们可以体体面面地出门。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成长,我自幼就在父母的影响下学习爱,爱弟弟,爱父母,爱邻舍。成为牧师之后,更是时常提醒自己活出爱,见证爱,因为《圣经》告诉我们:“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林前13∶2)
1999年,陕西圣经学校毕业
1998年恋爱,2001年结婚,我在爱情和婚姻中学习做一个有爱的丈夫;2009年双胞胎女儿出生,我在抚育和教养中学习做一个有爱的父亲。自打神学毕业,我就仿佛成了一台永不关机的机器,祈祷、阅读、写作、讲道、培训、探访、开会……但我从来没有把工作置于家庭之上,因为我懂得一个道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圣经》中也有类似的教导:“好好管理自己的家,使儿女凡事端庄、顺服。人若不知道管理自己的家,焉能照管上帝的教会呢?”(提前3∶4-5)面对繁忙的工作,我常感身心疲惫,但只要回到家里,看一眼妻女的笑容,就不再有任何倦意,洗一洗手,就直奔厨房而去,做顿可口的饭菜。有爱,就不会疲惫;有爱,才有劲拼搏!
父亲老了,岳母老了,女儿还小,他们都需要经济上的支持,都需要心灵上的关照,我怎能不好好活着,好好爱着?出于亲情,我要用心去爱每一个家人;为了信仰,我要用心去爱每一位肢体,用我的祈祷,用我的讲道,用我的文字!耶稣说:“谁是我的母亲?谁是我的弟兄?……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亲了。”(参太12∶46-60)我不能忘记这段忠告!
写 着
“你所看见的,当写在书上,达与以弗所、士每拿、别迦摩、推雅推喇、撒狄、非拉铁非、老底嘉那七个教会。”(启1∶11)
读小学时,我就喜欢阅读,酷爱写作,从小学到初中,语文成绩一直优于数学和其他科目。因此,童年的梦想就是成为作家,但这个梦想在回到农村时彻底破灭。不过,我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在农村务农的那几年里,我几乎读完了村里能借到的所有小说和散文。1996年考入陕西圣经学校,重新有了读书、写作的机会,我便如饥似渴地阅读,孜孜不倦地写作。在几位老师的鼓励下,当年就向《天风》杂志投稿,可惜每次都是泥牛入海。直到1998年,我的文章终于变成了铅字,捧着散发着墨香的杂志,看着人生的第一笔稿费,我激动地哭了。此后20多年,我再没有停止写作,也没有停止通过各种媒介发表文章,因为我对教会的文字事工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复活的基督曾吩咐约翰:“你所看见的,当写在书上,达与以弗所、士每拿、别迦摩、推雅推喇、撒狄、非拉铁非、老底嘉那七个教会。”(启1∶11)每当读到这节经文,我都觉得上帝在亲自向我说话!
2011年,陪女儿学步
“你所看见的,当写在书上!”遵照基督的命令,我把生活和侍奉上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写在了稿纸上,写在了电脑里,发到了报刊上,发到了网络上。20多年来,我从纸质媒体写到电子媒体,从论坛(BBS)写到博客,从微博写到微信。前些天稍作统计,发表在纸质媒体上的文章已有200多篇,超过100万字,发表在网络媒体上的文章则有1000多篇。这些年,写作的方式、传播的平台一直在变,但写作的热情从来未变,废寝忘食、通宵达旦,都是常有的事。我热爱写作,但从不会为了写作而写作,所以我给自己定下几个原则:坚持高举《圣经》,杜绝离经叛道;坚持贴近现实,拒绝纸上谈兵;坚持独立思考,拒绝人云亦云;坚持浅显易懂,拒绝故弄玄虚!
写了20多年文章,却没有一本著作,但我相信,只要继续写着,总会有出书的一天,甚至不止一本。贾平凹说过,著作等身,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必须多写;第二,个子不能太高。我已满足第二个条件,所以一定要为第一个条件奋斗一把!不过,到了这个年龄,写作的激情已经大不如前,主要是没有那么旺盛的精力。30岁前,三两天不睡都没有问题,现在熬一个通宵,几天都缓不过来。因此,有些时候,我也会找一些借口逃避写作。路遥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写道:“我已经有一些所谓的‘写作经验’,但体会最深的倒不是欢乐,而是巨大的艰难和痛苦,每一次走向写字台,就好像被绑赴刑场;每一部作品的完成都像害了一场大病。”对这一段话,我有同感!常有人问我,写作是你的爱好吗?我都会如此回答:不是,好吃懒做才是!对于如今的我,写作不是兴趣爱好,更不是谋生手段,那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耶稣说过:“你所看见的,当写在书上!”“看见”而不写,我的良心不会安宁,所以,今天的日子,还是好好地写吧!
年已四十,却未不惑!城里的物价越来越高,肩头的担子越来越重,头顶的头发越来越稀……不过,我不想过多担忧,因为耶稣说过:“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参太6∶34)故此,我如此勉励自己:每天做好三件事:活着,爱着,写着!
2019年1月31日凌晨3时于养心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