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会虽然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但社会和民众对她了解甚少,更谈不上普遍认可,这是因为我们的教会缺乏内在生命的实际和感染力,以致无法很好地向外界展示教会的见证。我们的教会要想树立自己的形象,就必须通过加强自身建设,获得向社会和民众发出“你看我们”之邀请的自信。
在一般犹太人看来,“拿撒勒人耶稣”是不值一提的,因为他不过是一个乡下的木匠。至于有关“拿撒勒人耶稣”的信仰,更是不被理解的,甚至是带有风险的,就在不久之前,彼得还在大祭司的使女面前,矢口否认自己与“拿撒勒人耶稣”之间的关系(参太26∶71-72)。然而,对于此刻的彼得、约翰而言,“拿撒勒人耶稣”却是他们信仰的核心,亦是人生的中心,因为他们的生命经历了来自耶稣的拯救与更新。因此,他们邀请瘸子来看他们有别于一般犹太人的信仰。
对于今天的中国教会,不少人存有误会:有人以为我们在装神弄鬼,搞封建迷信;有人以为我们在自娱自乐,搞精神寄托。这种情况下,我们急需向更多的人发出“你看我们”的邀请,让大家在教会中看到"拿撒勒人耶稣"的权能与慈爱,从而认识基督教的真理。这就要求我们的教会必须进行深入的神学思考,对有关“拿撒勒人耶稣”的信仰作出既符合《圣经》原则、又符合时代精神的解释。当大家得知我们的信仰合情合理时,自然就不再带有偏见了。在向知识分子介绍信仰时,我常用的一个方法,就是给他们推荐或赠送一些由我国教会同工独立完成的较有质量的有关基督教信仰的著作,借着阅读,他们既可了解基督教的基本信仰,亦可了解我们教会的神学思考或价值追求。无数事实证明,这个方法很有效果。我借着对这些书籍的推荐,完成了“你看我们”的邀请,而图书的作者却为我增添了发出“你看我们”之邀请的自信。
坎伯·摩根(CampbellMorgan)曾如此说:“彼得定睛望他时,彼得的眼里闪耀出基督的大爱。”读到“定睛看他”这几个字时,我本能地想起了“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面对那个被“打个半死”的伤者,祭司“看见他,就从那边过去了”;利未人“看见他,也照样从那边过去了”;唯有撒玛利亚人“看见他,就动了慈心”。(参路10∶25-37)使徒见证了耶稣所倡导的好撒玛利亚人式的爱心,所以他们邀请瘸子来关注他们的行为,使他和围观者对使徒的爱有所感受。
为了让社会和民众更多地了解教会,我们应当向更多人发出“你看我们”的邀请,让大家来关注我们的行为,因为行为比任何言论都更具说服力和影响力。可是,我们的教会是否拥有经得起人看的行为呢?很多时候,我们缺少发出“你看我们”之邀请的自信,这是因为教会缺乏美好的见证。这就要求我们的教会必须“作光作盐”,对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我们需要“定睛看他”,让社会中一些被冷漠侵蚀的人们,可以从教会的举止中感受到温暖,感受到仁爱。在谈“艾”色变的大环境中,西安一个只有40余名信徒的聚会点,看到了关注艾滋的重要意义。于是,他们成立了红丝带志愿者协会,一方面协助政府、学校、机关、厂矿等组织,动员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另一方面,针对农民工、同性恋者、性工作者、大学生、艾滋病感染者提供心理咨询、关怀支持等多方面的综合服务。他们的行为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好评。
使徒此去圣殿的目的,是要作申初的祷告。然而,他们却没有将祈祷当作不去关爱这个瘸子的借口,这是因为他们非常清楚,祈祷是他们的工作,“扶他起来”同样也是工作。历史上的教会,从来都不是将祈祷当作唯一的工作,他们总会开展或参与很多社会性的事工,有一本名为《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的书,历数了教会在伦理、医疗、教育、经济、科学、政治、建筑、音乐、文学等各个领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无不让人"满心希奇惊讶"。
今天的中国教会,多数的工作是在教堂里进行,这也可能是教会不被社会理解和认同的原因之一。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继续"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态度,应当走出教堂,服务社会,借着多姿多彩的事工,向更多的人发出“你看我们”的邀请,以便更好地展示教会的风采。这样,人们对教会的看法,就可能由误会变为“满心希奇惊讶”。当前,国家鼓励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有了展示教会形象的广阔舞台,关键在于我们的教会如何把握这个机会。近些年,我们可以不断地从教会媒体上看到各地教会开展社会服务事工的报道,很是欣慰。当一座座幼儿园、敬老院、诊所、医院拔地而起之时,当一车车救灾物资运抵灾区之时,基督的名字就因教会而得着了荣耀,教会在社会和民众中的形象也随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你看我们”,这是以使徒为代表的教会向包括瘸子在内的犹太民众发出的邀请。当年,这一诚挚的邀请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后来,同样的邀请也影响了整个世界。今天的教会,应当努力追求内在生命的实际,并活出真正美好的见证,能够发出“你看我们”的邀请,让社会来看,也让世界来看!让我们重温耶稣基督的圣训:“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太5∶14-16)为了上帝的荣耀,为了教会的形象,我们应当恒切祷告,也应当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