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成肉身”,是基督教信仰中极其重要的教义,也是极其难解的教义。巴刻(J. I. Packer)说过:“福音最大的难题和最大的奥秘,……它不在于受难节的代赎信息,或复活节的复活信息,而在于圣诞节所宣讲的——上帝降世为人的信息。真正棘手的难题是基督教声称拿撒勒人耶稣,乃是由上帝降生为人——上帝的第二个位格,成为‘第二个人’(参林前15∶47),决定了人类的终局命运,并作全人类的第二位代表,且能在不损其神性的情况下取了人性,以致拿撒勒人耶稣可以在同一时间,既全然是神,又全然是人。”“‘道成了肉身’(参约1∶14);上帝成为人;上帝的儿子成了犹太人;全能者成了一个弱小的婴孩,降生在世上,像其他所有的婴孩一样,只能卧着四周张望,扭动着身体,发出啼哭声,倚赖别人的喂养、换尿布和牙牙学语。上帝的儿子要经过婴儿期绝不是幻象或谎话,而是事实。你愈思想这件事,你就愈觉得难以接受。道成肉身的真理简直比虚构小说的情节更荒诞离奇。”故此,认识基督,必须先从基督的道成肉身谈起。
一、道成肉身的含义
“道成肉身”这个教义最早出现在使徒约翰的著作《约翰福音》,该书1章1至18节详细论述了“道成肉身”的教义,其中第14节直接提到了“道成肉身”:“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因此,《约翰福音》中的这段经文被称作“道论”。仔细分析“道论”,我们便能清晰地窥见“道成肉身”的基本含义。
1.“道”的含义
使徒约翰笔下的“道”,是希腊文中的“逻格斯”,是当时希腊哲学中使用甚广的一个词汇。然而,约翰使用这个词汇却不是简单的移植和借用,因为《旧约圣经》中亦有“道”这个概念。因此,正确理解“道”的含义,我们既要考察希腊文中的含义,也要追溯希伯来文中的含义。
(1)《旧约圣经》中的“道”
《约翰福音》里的“道”,是一个希腊文词汇,但希伯来文中亦有与之相似的概念,《旧约圣经》中也不时出现。希伯来文中的“道”,就是“话”,特指“上帝的话”,这种“话”是传播思想的媒介,更是创造世界的力量。《旧约圣经》反复强调,天地万物都是上帝借着他的“话”造成的。翻开《创世记》时,我们看到了“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创1∶3)这样的表述,可见上帝的话语具有超然的力量。《希伯来书》指出:“我们因着信,就知道诸世界是借上帝话造成的。”(参来11∶3)除了创造之外,上帝的“话”也在其他领域具有超然的力量,上帝自己宣告:“雨雪从天而降,并不返回,却滋润地土,使地上发芽结实,使撒种的有种,使要吃的有粮。我口所出的话也必如此,决不徒然返回,却要成就我所喜悦的,在我发他去成就的事上必然亨通。”(赛55∶10-11)对于上帝的“话”(也即“道”),熟悉《旧约圣经》的以色列人都能知道,“万物是借着他造的”,但从来没有人告诉他们,“道就是上帝”。不仅如此,这“道”居然成了“肉身”。
(2)希腊哲学中的“道”
希腊哲学中的“道”(“逻格斯”),是指宇宙的理性。斯多葛学派(The Stoics)特别强调这方面的意义,他们认为,宇宙之所以是一个井然有序的整体,是因为其上深深打上了理性的烙印;我们之所以能够获得知识,晓得宇宙间的一切道理,是因为我们里面的理性,也是宇宙理性非常小的一部分。宇宙理性在自然界形成自然律,在社会生活中形成道德律。通过犹太籍的希腊哲学家斐洛(Philo)的发扬,希腊文中“道”(“逻格斯”)有了新的含义,他拉近了希腊文中的“道”与希伯来文中的“话”的距离。斐洛认为,“道不仅是上帝所发出的话语或命令,也是宇宙所以存在的意义。道超越宇宙,同时也内在宇宙。他是宇宙所呈现的计划和存在的目的。道是上帝表显于外的思想,因此,道就是所启示的上帝。”“道不仅是上帝创造世界的媒介,也是上帝对世界进行治理的媒介。世人得以进到上帝面前,也全靠赖道作为中介,因此,他又将道称为‘大祭司’。”(骆振芳:《关于约翰福音“道论”的探讨》)约翰知道希腊人对于“道”的认识和理解,所以就在自己的“福音书”中写道:“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万物是借着他造的。……”
《约翰福音》的读者既有希伯来人,又有希腊人,所以使徒约翰以“道”来介绍耶稣基督时,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会对“道”产生不同的联想:具有希伯来背景的读者会把“道”理解为创造天地万物的“道”,具有希腊背景的读者则会把“道”理解为维持宇宙之正常运行的理性,但无论哪种文化背景的读者,都会在约翰的启发下将自己思想意识中的“道”与耶稣基督联系在一起。
(3)中国文化中的“道”
由于《约翰福音》中的“逻格斯”同时包含了希伯来文和希腊文中的多重含义,所以将该词译为别的文字是极其困难的,许多语种的《圣经》译本对该词的翻译都不十分准确,因为不可能有一个词可以同时包括 “逻格斯”的所有含义。比如:英文《圣经》将“逻格斯”译为“Word”,就只有“话”的意思,缺少“思想”和“能力”等方面的含义。相比之下,中文《圣经》将“逻格斯”译为“道”就比较准确,因为中国文化中的“道”与《约翰福音》中的“道”(“逻格斯”)的意思十分接近。《道德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这里的“道”起码有两点与《约翰福音》中的“逻格斯”相似:第一,“先天地生”,说明“道”是先在的,未有天地就已经存在,与《约翰福音》中的“太初有道”相似;第二,“为天下母”,说明“道”是万物的源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与《约翰福音》中的“万物是借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他造的”相似。
综上所述,《约翰福音》中的“道”,是《旧约圣经》中带有能力的“话”,是希腊哲学中维系宇宙的“理性”,亦是中国文化中“先天地生”的存在。归根结底,“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
2.“道成肉身”的含义
上文一再强调,“道就是上帝”。根据这个观点,“道成肉身”的意思就十分明了,就是上帝成了肉身,也即上帝成为有血有肉的人。字面的意思非常直观,但实际理解“道成肉身”的含义却不那么容易。为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道成肉身”,我们可以从《圣经》的教导中寻找答案。
(1)约翰的理解
约翰用希伯来人和希腊人共有的观念阐释“道就是上帝”的事实,同时又进一步证明这位上帝已经成为人的样式,并且深入人群——“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在“道论”中,约翰也解释了“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的意义——“从来没有人看见上帝,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他表明出来。”(约1∶18)之后,约翰便用大量篇幅向读者证明,当世人所熟知的耶稣,就是“成了肉身”的“道”(“逻格斯”)。《约翰福音》的末尾,他道出了写作本书的初衷:“耶稣在门徒面前另外行了许多神迹,没有记在这书上。但记这些事,要叫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上帝的儿子,并且叫你们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约20∶30-31)
(2)保罗的理解
使徒保罗没有用过“道成肉身”这个说法,但他的书信中也有“道成肉身”的思想,最为直接的是《提摩太前书》,他说:“大哉!敬虔的奥秘,无人不以为然,就是:上帝在肉身显现,被圣灵称义,被天使看见,被传于外邦,被世人信服,被接在荣耀里。”(提前3∶16)这段文字中,保罗用一句极其简练的话解释“道成肉身”——“上帝在肉身显现”。保罗相信,上帝是一位乐意以不同的方式向其子民“显现”的上帝,如今他借着自己的独生子,在“肉身”中向众人“显现”。
综合约翰和保罗的理解,我们对“道成肉身”的理解就应该较为清楚了。“道成肉身”,就是“上帝在肉身显现”,就是借着“父怀里的独生子将他表明出来”,使人可以透过他认识上帝。
三、道成肉身的目的
清楚了“道成肉身”的含义和实质之后,我们就要回答一个重要的问题——“道”为什么要“成了肉身”?或者说,“道成肉身”有什么意义呢?对于这个问题,《新约圣经》给出很多答案,限于篇幅,我们无法一一涉及,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尽管这些内容并不完全,但都十分重要。
1.为要彰显上帝
这一点,探讨“道论”时已经提过:“从来没有人看见上帝,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他表明出来。”《新译本》将之译为:“从来没有人见过上帝,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把他彰显出来。”上帝是“那独一不死、住在人不能靠近的光里,是人未曾看见,也是不能看见的”(参提前6∶16),但他愿意将自己“彰显”出来,从而使世人皆能认识他、追随他、效法他。因此,“在古代,上帝曾借着先知以各种方式多次向我们的祖先说话;在这世界的末期,他又借着自己的儿子亲自向我们说话”(参来1∶1-2,《当代译本修订版》)。
2.为要成全旧约
耶稣亲自宣告:“莫想我来要废掉律法和先知;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我实在告诉你们,就是到天地都废去了,律法的一点一画也不能废去,都要成全。”(太5∶17-18)这里所说的“律法和先知”代指整本《旧约圣经》。《旧约圣经》中,记载了许多关于基督的预言和预表,基督成为肉身之后,使所有的预言得以应验,所有的预表得以成全,显明了上帝奇妙的大能。
3.为要拯救罪人
保罗指出:“‘基督耶稣降世,为要拯救罪人。’这话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参提前1:15)这里告诉我们,“拯救罪人”是道成肉身的又一个目的。“他被挂在木头上,亲身担当了我们的罪,使我们既然在罪上死,就得以在义上活。因他受的鞭伤,你们便得了医治。”(彼前2∶24)
4.为要除灭魔鬼
约翰指出:“上帝的儿子显现出来,为要除灭魔鬼的作为。”(约壹3∶8)这也是道成肉身的重要目的。《创世记》就已预言基督将要除灭魔鬼(女人的后裔打破蛇的头,参创3∶15),道成肉身的基督应验了这个预言。基督再临时,要彻底消灭魔鬼,败坏其权势(参启20∶1-10)。
5.为要体恤世人
《希伯来书》指出:“儿女既同有血肉之体,他(基督)也照样亲自成了血肉之体。”(参来2∶14)该书第4章阐述了基督“亲自成了血肉之体”的意义:“因我们的大祭司并非不能体恤我们的软弱,他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他没有犯罪。所以我们只管坦然无惧地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来4∶15-16)因为他会深深地“体恤我们的软弱”!
6.为要肯定今生
受希腊文化中的“善恶二元论”影响,耶稣时代的犹太人普遍对世界以及与世界有关的今生存在偏见,他们认为,世界和今生都是完全邪恶的,毫无意义的。“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上帝之子的这个举动从某种意义上正是要肯定世界,肯定今生。即将离开世界时,耶稣的祈祷也体现了这样的思想:“我不求你叫他们离开世界,只求你保守他们脱离那恶者”(约17∶15)
7.为要留下榜样
使徒彼得告诉读者:“你们蒙召原是为此,因基督也为你们受过苦,给你们留下榜样,叫你们跟随他的脚踪行。他并没有犯罪,口里也没有诡诈。他被骂不还口,受害不说威吓的话,只将自己交托那按公义审判人的主。”(彼前2∶18-23)基督为我们的人生“留下榜样”,叫我们“跟随他的脚踪行”。杨庆球指出:“自从亚当堕落之后,人便活在罪中。人从社会学、心理学等,所看见的人性都是被污染了的人性,其中充满了情欲、自私和骄傲。惟有在基督里,我们看见真正的人,也明白上帝所造的人性是怎样的。所以,基督在世的生活对我们极有意义,使我们从扭曲的人性中看到一曙光辉。我们借着信靠他,拥有新生命,即基督的新人性,重获人生的真正意义。”